杭州学区房

写在尘埃落定前

author

2022-06-13 13:26

月初,省教育厅公众号“教育之江”曾发布《省教育厅发布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通知》以及《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有关政策十问十答》(点击蓝色超链接,可跳转原文参阅)对本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招生工作作出指导。

通知内容涉及面甚广,家长朋友普遍关心的民转公、多校划片、或者长幼随学等各个方面均有覆盖。

该说的全说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说,因为全没出细则。

已是6月中旬,按惯例当前应是每年新生入学登记的时段。但今年杭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通知却是迟迟没有发布。

相关主管部门也是什么都没有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大概率就是:民转公细则将在近期一并推出。

身处大变革时代,所有人都在努力按捺内心的躁动,可偏偏每次的风吹草动,都引得我们伸长脖子想要一探究竟。

该来的总会到来,也终快到来。

新的变化

民转公、多校划片、长幼随学都不是新说法,铺垫许久。

民转公或者多校划片原先作为单独概念传出的时候,我们也都有做过相关解读,如《民转公之后,民办崛起》、《多校划片会不会来》等。

当时的基点是作为孤立政策单独解读,而现在显然是可能将几个政策糅合在一齐,市场将迎来新的变化。

民转公与多校划片

出于需要,还是不得不引用原文占用篇幅。关于多校划片以及民转公部分,《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有关政策十问十答》中是这样说的:

公办学校划定和调整学(片)区依据什么文件?所有公办学校都要一校一学区吗?

答:2018年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区划分调整和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对学区划分调整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按规定科学合理划定公办学校招生学(片)区范围。

公办学校是单校划学区还是多校划片招生,可根据区域教育资源均衡程度等情况而定。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单校划片,合理稳定就学预期;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并将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推进片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大体均衡。

“公参民”学校(包括其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的,转公当年要划定学(片)区吗?

答:“公参民”学校(包括其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的,可设置一定时间的招生过渡期,转为公办学校当年可仍按原方式招生,之后学(片)区划分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确定。

虽然在本文开篇我们曾打趣说道该文件说明是“该说的全说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不过实际上,的确还是是说了点什么的。

如明确传递出民转公已势在必行的信号。不确定的只是民转公后的学校,是否划定学区而已。

过往,我们曾经说道,学区划定会依据山川形便,结合生源信息综合划定。

但过往民办学校因招生方式的不同,在选址上显然没有参考这些因素。

因此就现实分布而言,优质公民办学校结伴办学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如西湖区公益中学附近已经有翠苑中学文华校区,该校区仅对口星洲小学以及翠苑小学文华校区,户籍生升学压力基本没有;上城区采荷实验学校边上也已经有了采荷中学,对口采荷一二三小,一表生也没有分流。

如果单校划片,在好学校边上又多出好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现象对于分配来说,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浪费?

因此,如果民转公的学校要划定学区,多校划片的方式应该更能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但就均衡效应而言,最好的方式还是民转公学校不划定学区。如维持民转公后的建兰中学还是全上城学子的建兰中学的现状。

上一篇《如果公办也摇号》所言:

新杭州人的孩子想要入读名校,就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了:1,购买既定教育服务区的对口房产;2,参与本区部分公办学校(由民办转制而来)摇号;3,摇号未果,按公民同招相关政策入读家门口的好学校。

通过这样的方式,有钱的买学区房,没钱的摇名校资格,各凭本事。反倒能较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民生问题,缓解学区焦虑。

长幼随学

关于长幼随学,最早见报于去年9月9日上城区召开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及将探索多孩家庭“长幼随学”入园入学新举措。

通过相关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幼随学政策是具有全国首创性的,凸显了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教育担当。

但细则也是迟迟没有公布。因为长幼随学细则的制定,在兼顾公平方面,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暗箱操作的空间。如何公开、透明、有序的开展长幼随学,挑战重重。

如“允许公办学校因长幼随学转学适当突破基准班额,但不得出现大班额”。

那么,这个所谓适当度数到底是多少?当前公办学校特别是名校,基本都是45名学生一个班的满额满招。适当突破基准班额后最高可以到多少,标准怎么制定?

如果直接将决定权下放到学校,是不是比较容易滋生腐败?

如“允许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转入公办学校“长幼随学”;民办学校原则上不得以“长幼随学”为名转入学生;如果民办学校出现学位空额时,可安排“长幼随学”转入学生,但须通过公开报名、电脑派位确定转入学生”。

也打破公民同招政策关于公民办学校之间不可转学的原则,甚至可以联想到“公办保底摇号民办”的潜在操作。

另外,到底是长随幼还是幼随长,又或者长幼互随,均有不同的操作可能。

总体而言,“长幼随学”政策给了多胎家庭在教育规划路线上以纠错机会,符合当前人口政策的鼓励方向。

新的格局

最近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民转公之后的学区房市场格局?

问的目的,当然是想知道民转公之后,市场是涨还是跌。

先说观点:一线学区房,不会再跌。

逻辑上,本次大量民办学校的转制,对学区房市场最大影响是优质学区的大量供应。无论届时是锁区摇号还是划定学区,释放巨量优质学位是事实。

在需求稳定甚至有所减少的大背景下,供应的大量增加势必会对原有价格体系带来重大冲击。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过去这整整1年有余,学军的价格从14万到了8万,文三街从11万到了6万。最具特征的低总价高单价也变成了低总价低单价,水分去的干干的。

预期兑现成了止跌信号。

因此,从4月那篇《有没有金三不重要,银四还会不会来也不重要》开始,我们就认为:“房子,就可以开始看起来了”。5月《你好,请上车》,也建议“学区的刚需可以进场了”。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失理性。517救市之后,无论是学区房,还是整体的二手房市场,在5月与6月的确放量了,但是量能是否能够持续,还是要打个问号的。

在海量交付的次新房、新挂牌以及存量在售房源面前,当前这些释放的成交需求仅仅是过去1整年累积下来的刚需延迟进场而已,消化了也就没有了,不一定具备持续性。那些鼓吹房子又要卖空了又要开始暴涨了的没见识言论可以当笑话看,切不可当真。

一线学区房可以进场,只是因为水分挤干了而不是卖干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一定要分清楚!

那么,新的格局会是怎么样的?

一言以蔽之:给新转公这批学校在招生政策上设置一定时间的缓冲期,也是为其在新口碑的建设上,打开窗口期。

学校的口碑需要沉淀,但改制却发生在朝夕之间。

这些民办学校,原先之所以知名,是因为它们有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品牌,输出了较好的教育品质与管理经验。

但在转制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承必然需要时间,更需要定力。

量化一下这份定力,在不改变办学硬件的前提下,其实就是如何维持师资队伍的稳定。

在《民转公之后,民办崛起》这篇推文中,我们曾说到双减政策下失去高收入的名师们会选择去民办学校来维持收入水准。

民转公后的这些老师们,也存在收入锐减的可能,他们的选择可能也只有留在届时的公办学校争取编制、跳槽去剩下的民办学校以及转行3种。

培训机构基本上是去不了了,开小灶办小班违背了当前的双减政策,跳槽去剩下这些民办学校,只是极少数顶级名师的出路而已。

剩下这些大部分老师,都将不得不面对收入减少的现实问题。如何安顿好这些老师,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转制过程中能让学校继续维持原有的教学水准,将成为办学品质是否降低的关键之一。

因此,这些转制而来的公办学校,本身需要接受成色的检验,民办的光环带来的也仅是先发优势。

高开后的它们,是像星洲小学,脱胎于求是系后茁壮成长;还是像…,泯然众人矣。

比的就是那份定力。

因此,这批新学校的起点会是从一线中游,影响也从当前一线下游以及二线学区开始。但很难再对一线上游学区带来冲击,反因比照因素,一线学区的价值将更趋稳定。

这是历史的进城,也是市场的选择,相对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学区房小百科找房攻略教育资讯相关政策

专注杭城教育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