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区房

杭州的下一站:国家中心城市

author

2021-09-24 16:4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普遍向大城市涌入,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其实国家中心城市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对外要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内则是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中枢,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的枢纽,是科教、文化和创新中心,具备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

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机构发表了一篇题目是《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的论文。其主要观点是:

1、当前,我国传统城镇化红利逐渐减弱、“头部城市”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城市发展动能呈现梯度扩散趋势,城市体系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面向未来,建议重点关注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等四类城市,共同构建功能完备、层次有序、支撑有力的城市体系。

2、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城市,重点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打造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将重庆、天津、成都、杭州、武汉、南京、西安、沈阳、济南、郑州、合肥、福州等打造成为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对高端要素资源配置、创新策源和新动能孵化、开放门户枢纽等核心功能,强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能力,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重点将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之外的其它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苏州、无锡、南通、泉州、佛山、东莞等市场活力较强、制造业优势明显的城市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4、重点支持一批近年来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且交通区位、承载能力、工业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内陆非省会城市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战略接续成长城市”,打造成为引领支撑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极点和我国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5、在尊重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分类引导不同类型衰退型城市因地制宜、转型发展。建立“城市精明收缩机制”,缩减城市新增土地开发和低效工业用地,严控在主城区以外再开发新城新区,盘活存量土地、提升空间品质。

这篇论文总的来看透露着一个信息:国家正在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继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后的又一城市桂冠。

不过,不同于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强调行政级别,国家中心城市更多关注的是城市辐射带动的能级。

近两年来,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一直没有变化,而急切想进入其中的城市非常多。

原因很简单:中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城市在国家层面定位越高,未来各种规划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比如高铁、高速公路、物流、航空、科技等国家级的规划,都会向中心城市倾斜。

一个城市如果长期定位偏低,一定会影响它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里,各省的确有支持省会城市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倾向,计划单列市往往被推荐去争取“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计划单列市是经济上的直辖市,在省内交税比较少。从带动全省发展角度看,省会城市作用更大一些。

江苏提出“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浙江要求“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山东则是强调支持济南“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争创”、“大力培育”、“加快建设”无一不体现出苏浙鲁三大沿海省份对争夺“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城市桂冠的重视,以及因自身雄厚综合实力而产生的竞争底气。

相较之下,安徽、辽宁的竞争底气似乎就弱了几分。 安徽提出支持合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辽宁则是要求沈阳“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能级”。但无论以上表述有何差异,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能在各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与“国家中心城市”一并提及,南京、杭州、宁波、济南、合肥、沈阳至少已经收获了省级层面的明确支持。

对比上述其他城市,杭州在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项指标上均名列前茅,综合实力强劲。

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也并非简单按照城市经济规模总量进行评比,而是注重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及未来的潜在性功能发挥,冀望其整体带动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如今来看杭州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杭州越来越向国家中心城市靠近。

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是全国各省各地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普通群众需要做的是:早日到大级别城市投资,而投资房产是普通人家的最佳手段。

学区房小百科找房攻略教育资讯相关政策

专注杭城教育房产!